“改善再建”的挑战

据估计,台风“海燕”摧毁了菲律宾中部的东西米沙鄢地区约100万栋房屋。这场毁灭性暴风发生后的三个月以来,灾区最紧迫的需求是牢固的住所并恢复生计。
“改善再建指的是我们想帮助人们重建房屋,让他们住得比台风来袭前更为安全,”住所分组的发言人蒂莫·卢埃格解释说。该团体负责协调参与重建家园或建立临时住所的援助机构的工作。
“我们需要做得更好,这样才能确保房屋在下一次大风暴来袭时不会被轻易摧毁。但这并不意味着这些房屋可以“抵御台风”——我们都目睹过台风和风暴潮突然袭来时,甚至混凝土建筑也无法幸免。”
台风袭击后的数周内,在没有得到援助团体或当地政府支持的情况下,几千个家庭已开始修理自己的房屋。这常常意味着他们重建的房屋比之前的质量更差。
在最早受到“海燕”袭击的萨马省东南端城镇吉万,当地居民莫雷拓•布纳福勒的五口之家已经收集到了修理房屋的材料。“我们不得不利用废旧材料来修理房屋,比如倒伏的椰子树、钉子、防水油布以及从废墟中找到的瓦楞铁皮等等,”他说:“雨下个不停,我们急需修好屋顶。”
这些废旧材料大部分已经损坏,难以抵御狂风暴雨。

复原力遭受考验
11月8日,在当地被称为“尤兰达”的台风“海燕”登陆了7次,横扫菲律宾中部,途经的一些地区几乎全被夷为平地。据菲律宾政府统计,共有1400多万人受灾,超过6200人丧生。
自灾难发生那天起,台风幸存者的复原力遭受了多次考验。大雨引发山体滑坡和泥石流,先前在控制疾病爆发方面取得的成果也受到威胁。
1月,强热带低气压生成的风暴迫使1400名吉万居民从帐篷和其他避难所临时疏散。
基于以上情况,“自行重建住所” 在当地十分普遍(救援人员用这一说法来描述像莫雷拓•布纳福勒一样的人们重建家园的努力)。
务实态度解决安全问题
为确保人们重建的房屋不会像台风“海燕”来袭前那样不堪一击,援助团体正在为各个社区提供实际操作培训和指导。住所分组的蒂莫·卢埃格称这一做法主要是出于实用目的考虑。
“例如,我们是说如果你能使用防飓风箍片固定房屋的话,那显然再好不过了。但假如无法做到这一点,那么也可以用金属线或绳子来代替,因为任何努力都比什么都不做强,”他说。
“甚至以横向钉钉取代纵向钉钉也会有不同的效果。将住所重建得更为安全并不仅仅是钱的问题。”
在吉万,国际移徙组织为伊纲奇奥•卡沃斯及其家人提供了“住房整套搭建材料”(包括工具、钉子和防水油布在内的全套用品)以及相关培训。
“我们这辈子都没见过像“海燕”一样的台风,” 伊纲奇奥站在重建的住所前留影时说。“我们感到家里现在安全多了。我觉得我们可以更好得应对未来的暴风雨。”
严峻的经费困难可能阻碍重建
事实证明,对菲律宾政府和国际人道主义组织而言,解决对住所的巨大需求是一项十分艰巨的任务。住所分组的工作人员已经为47万户家庭提供了帐篷和防水油布等作为应急住所,并帮助近8.6万户居民自行重建住所。
然而,预算不足迫在眉睫,正阻碍着重建工作的开展。人道协调厅财务跟踪系统数据显示,援助机构原定一年的“海燕响应计划”,共需要7.88亿美元资金,但目前仅筹集到总金额的44%。
“菲律宾是世界上最易受灾的国家之一。为该国政府提供支持,确保人民改善再建,至关重要,”联合国驻地和人道主义协调员路易莎·卡瓦略说。“我们已经处于重建阶段。现在需要确保最弱势的群体也能跟上重建的步伐。”
卡瓦略女士继续说:“政府当局、各个社区以及我们的合作伙伴在灾后数月取得了重大进展。如果我们现在采取行动,帮助幸存者营建更安全的居住环境并恢复生产性生计,就能进一步巩固之前取得的成果。”
“坚韧顽强的菲律宾人民需要我们的援助,也理应得到我们的援助。”
更多菲律宾实例
更多内容,请参看英文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