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持续发展 马拉姆只捕大鱼
马拉姆·塞尔是生活在尼日尔东部地区的一个渔民,常常给幼鱼放生。通常,抓住小鱼后,他不是把它们放在水桶里或是鱼网里,而是把它们丢进乍得湖里。这样,这些被放生的鱼就能长成大鱼。或许有那么一天,他的儿子马都·瓦利会把这些大鱼从湖里拖上来。
要让像马拉姆这样的人作出释放幼鱼的决定并不容易,因为一家老小的吃喝和基本生活所需全靠他一天能捕多少鱼了。然而,马拉姆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他了解保护湖中鱼类以造福后代子孙的重要性。“抓住的鱼我们只留成年鱼,”马拉姆解释说:“如果我们把幼鱼也给吃了,整个鱼群就会灭种,到那时我们的孩子长大成人了,湖里却什么鱼也没有了。”
马拉姆大约是在一年前开始有环保意识的。那时,他所在的博索社区得到联合国资本发展基金和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的援助,成立了一个渔民合作社。合作社为渔民提供培训和诸如渔船、鱼网和鱼饵等物资。
随着捕捞设备的改进,如今渔民捕到的鱼比以前多得多了。马拉姆说从成立渔民合作社那年起,他的捕鱼量比此前翻了一番,这样餐桌上有鱼吃了,口袋里也有钱了。他的一些朋友的收入甚至比以前翻了三番,据说每天靠捕鱼所得的收入相当于两美元。
由于收入成倍增加,马拉姆和其他渔民在把鱼拖上岸时就有了选择的余地。渔民们的生活压力减轻了,觉得无须把幼鱼也拖上岸来,而是应该为后代子孙着想,把幼鱼放回湖里去。“以前,我可从未想过环境问题,因为我为自己着想还来不及呢,”马拉姆说:“而如今呢,因为我常常为环保着想,反而得到更多了。”
博索社区渔民合作社是在社区领导人请求并得到了当地发展委员会的援助后成立的。该委员会是一个民选组织,是在联合国资本发展基金的资助下成立的。联合国资本发展基金打算把它作为一个试点,然后在全国加以推广。当时,这些领导人告诉委员会说,尽管当地渔民世世代代都在湖里捕鱼,但由于缺乏捕捞设备,同时又由于当地生态环境和经济状况的变化,这些渔民既要捕鱼谋生,又要保持湖里鱼的存活量,日子的确过得很艰难。
在得到了联合国资本发展基金和联合国开发计划署提供的援助后,当地发展委员会通过由联合国赞助的当地施政方案成立了渔民合作社。成立渔民合作社的目的是把发展资源的管理权下放给渔民,而渔民正是最大的受益者。该项目旨在减轻贫穷和环境危机,其合作方包括当地政府和诸如博索社区领导人之类的利益有关者。